兩會期間,全國人大代表、政協委員就網絡暴力治理紛紛建言獻策,引發廣泛關注。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統計,2021年底我國移動電話用戶規模16.43億戶,人口普及率升至116.3部/百人。其中,4G和5G用戶分別達到10.69億戶和3.55億戶。該數據反映我國“人手一機”變成現實,智能手機上網成為時代主流。為確保網絡空間持續清朗,全國網信部門加強網絡空間生態治理,堅持推進“清朗”“凈網”“護苗”等專項整治行動,起到較好的效果。不過,造謠張張嘴,辟謠跑斷腿的現象仍時有發生,嚴重威脅網絡健康生態,必須進一步加強治理,讓網絡文明之花盛開。
網絡生態文明建設首要加強法治。俗話說:沒有規矩不成方圓。法律保障廣大網民合法權益,尊重網民交流思想、表達意愿的權利。同時也應清醒的認識到,言論自由的前提是不能搬弄是非、顛倒黑白、造謠生事,如祖孫照被造謠“老夫少妻”、“富婆出軌快遞小哥”純屬無中生有,此類造謠行為嚴重侵害當事人權益,均屬于違法犯罪。網絡空間不應成為違法犯罪的溫床,侵犯隱私、網絡詐騙、網絡黃賭毒、兜售非法物品等犯罪行為都應遭到嚴厲打擊?;ヂ摼W不是“法外之地”,一樣受到法律的約束。只有堅持依法治網、依法辦網、依法上網,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,才能營造“干凈”的網絡生態。
公序良俗是網絡生態文明的基本秩序。秩序是文明社會的尺度,網絡社會不僅要閃耀科技之光、智慧之光,更需要有“秩序之美”。網絡空間是虛擬的,但運用網絡空間的主體是現實的,沒有人可以超越倫理道德的范疇。強化網上道德示范引領,引導網民做社會公序良俗的恪守者,堅持文明上網。通過“五個一百”網絡精品征集評選展播活動,發揮思想引領、價值感召、精神凝聚、文化滋養的作用,激發主流價值同頻共振,不斷推動形成崇德向善、見賢思齊的網絡文明環境。
自律自強是網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。全民網絡時代,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,人人都是文化傳播者,人人都是表演者。清朗的網絡環境需要人人自律,做有益于網絡環境健康發展的好網民,積極陽光地正確使用網絡工具,明辨是非,不跟風、不拱火,自覺抵制歪風邪氣,學會從網絡中尋找美、發現美、推崇美。同時,要大力宣揚時代楷模、最美人物、身邊好人,讓正能量以如星火燎原之勢占領網絡主陣地,奏響時代的主旋律、奮進曲。
2021年9月,中辦、國辦聯合印發《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》,成為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網絡強國重要思想的時代指南。新時代,新氣象,更要有新作為。良法善治同心同行,網民自律自強,定能凝聚起積極陽光、和諧向上的奮進合力,讓網絡空間日漸天朗氣清,創造更加美好的“精神家園”,為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添磚加瓦。
作者:孟里中(宜昌公交集團)